隨著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(zhàn)略的實施,大眾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深入,運動促進健康,從“治已病”向“治未病”轉變成為共識,對運動處方的需求也與日俱增。運動處方的普及與推廣在高質量提升大眾科學健身水平、有效防治慢性疾病方面發(fā)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近日,《運動處方中國專家共識(2023)》(以下簡稱“專家共識”)發(fā)布,適用人群包括慢病人群、運動損傷人群、圍手術期人群、慢病風險人群和健康人群,幫助人們在收獲運動好處的同時減少損傷。
據了解,專家共識由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(yī)學研究所李國平等專家提出,由王正珍、郝躍峰等8位專家組成核心專家組制定,再由中華運動康復醫(yī)學培訓工程組織國內知名的運動醫(yī)學、運動科學、康復醫(yī)學、心腦血管、內分泌、骨科、健康管理、神經精神、腫瘤、中醫(yī)、疾病預防與控制、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等多學科的30多位專家反復多次征求意見修訂最終形成。
運動處方體現主動健康理念
運動是良醫(yī),經常運動不僅有助于降低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病、癌癥、骨關節(jié)炎、骨質疏松等多種慢病的風險,還能舒緩神經緊張,改善睡眠質量,促進心理健康。適量運動是有益的,運動不當和運動過量也會帶來傷害。通過降低慢病發(fā)生率、減少醫(yī)療花費、優(yōu)化醫(yī)保基金使用,運動處方能讓有限的醫(yī)療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。專家明確:“每天一萬步常被作為運動的目標,建議每天最少走7000步,可獲益的每天最低運動量是7000步至8000步,3000步快走,要達到中等強度運動,至少每分鐘走100步?!?/p>
如今,肥胖超重、身體姿態(tài)不良等亞健康問題在人群中普遍存在,如何通過運動改善?專家表示,運動處方體現了主動健康和功能至上的醫(yī)學理念,改變人們過度依賴藥物和手術等醫(yī)療干預、忽視人體主動修復能力的錯誤習慣,養(yǎng)成運動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,是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、運動損傷及很多亞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。“隨著體衛(wèi)融合的不斷深入,運動處方技術應該作為醫(yī)生應掌握的一項基本專業(yè)技能,調整或提升心肺耐力、肌肉力量、關節(jié)柔韌性、核心穩(wěn)定性等,改善和恢復慢病患者的運動能力,保持和提升常人的運動功能?!睂<覐娬{,運動處方不僅重視運動各要素的數量,更注重運動質量和運動功能,充分發(fā)揮主動運動、主動健康、提升整體功能的優(yōu)勢,實現“運動處方功能化”。
運動處方遵循FITT-VP原則
專家共識根據運動目的、應用范圍和服務對象不同,將運動處方分為健身運動處方和醫(yī)療運動處方兩類。健身運動處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風險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;醫(yī)療運動處方以慢病人群、運動損傷人群和圍手術期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。明確運動處方制定者須為運動處方技術培訓合格人員,執(zhí)行由有資質的康復治療師、運動康復師、運動健康師或健身教練等完成。有運動習慣和運動基礎的處方對象或病患也可按照處方自行實施。
運動處方遵循FITT-VP的基本原則,6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的是運動頻率、強度、方式、時間、總量、運動進階六方面基本內容。其中運動方式是運動處方安全質量的關鍵,應符合科學規(guī)范。指導和培訓處方對象掌握規(guī)范的運動方式是運動處方制定者和執(zhí)行者的重要責任。運動強度應設定出安全有效范圍;運動時間應設定出最低有效推薦量;運動頻率與運動總量以周為最小計量單位。
專家共識根據處方對象的身體機能狀態(tài),分適應期、提高期和穩(wěn)定期三個階段來設計運動處方。適應期結合體力活動水平、運動習慣和身體功能評估的具體情況,選擇和確定運動要素,通常1至4周,通過調整運動頻率、時間和強度達到第一階段的目標運動量。
提高期堅持超負荷原則、針對性原則、個體化原則、可逆性原則,循序漸進推進,以促進身體機能持續(xù)提升。為鞏固運動效能,要特別注意運動間歇的休息安排及運動后的身體機能恢復情況。提高期通常持續(xù)5至6個月,每4至6周對運動效果進行評價并對運動量進行適當調整。
運動處方實施到一定階段,運動適應性變化不再因FITT的調整或不能繼續(xù)對FITT進行調整而持續(xù)提升,運動能力及功能水平保持穩(wěn)定狀態(tài)進入穩(wěn)定期。此階段應維持提高期末的運動量,不隨意停止運動,以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和代謝狀態(tài),維持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。
不同人群怎么運動
《運動處方中國專家共識(2023)》明確了多個運動的基本注意事項,幫助合理運動、收獲健康。專家提醒,運動前應做熱身或準備活動,運動后應做整理活動和拉伸練習。
抗阻訓練時要保持自然呼吸狀態(tài),特別注意避免屏氣,以免缺氧或血壓波動幅度過大,必要時提供適當的保護。應該關注身體狀態(tài),急性疾病期要暫停運動,如嚴重感冒、發(fā)燒、嚴重腹瀉等。運動中出現胸痛、胸悶、頭暈、心悸、異常的呼吸困難或疲勞、關節(jié)肌肉明顯疼痛等不適感覺,應立即降低運動強度或停止運動,采取對應措施,必要時就醫(yī)。
對于不同人群有以下運動建議:
1、初學者在專業(yè)人員指導下進行訓練,抗阻力量訓練中注意控制動作速度和關節(jié)活動范圍,有氧運動時注意動作的規(guī)范性。
2、孕后和產后女性應根據個人情況調整訓練安排。沒有并發(fā)癥的健康孕婦每周不少于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將每周的運動量比較均勻地分布在5至7天完成,分段累計完成每天的運動量;可進行各種有氧和抗阻運動,輕柔的拉伸活動也有益。
3、久坐少動的老年人體力活動量應達到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每周2次抗阻練習。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。鼓勵老年人參加包括有氧運動、抗阻訓練、平衡能力(預防跌倒)和柔韌性練習的綜合運動,每周至少2次,并可以將其融入生活中。有氧運動要低起點、慢進階、少變化,在主觀意愿和客觀能力耐受的前提下循序漸進;抗阻訓練很重要,可防止肌力快速下降;肌少癥人群應加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練習。
4、兒童和少年(6至17歲)每天至少60分鐘中等至較大強度有氧運動,每周至少3次較大強度有氧運動、抗阻練習和健骨活動。超重或體力活動不足者在初始階段應該從中等強度開始,循序漸進地達到每天60分鐘的目標;在炎熱潮濕的環(huán)境下運動時,在運動前、中、后進行補水和適當調整運動強度,應避免進行持續(xù)劇烈運動;在保證運動量的同時,也要特別關注動作規(guī)范性,運動形式多樣化和趣味性。加強兒童和少年運動過程中的監(jiān)督以確保安全。(轉自4月26日《中國體育報》06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