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英雄”“傳奇”“天才”……人們用很多美好的詞形容已經達成“雙圈大滿貫”的馬龍,而馬龍一如既往地自律、勤奮、謙虛低調,專注于提升和突破自我。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?也許正是源于追求與熱愛。
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,在2024年國家和地區(qū)奧林匹克委員會協會頒獎典禮上,馬龍獲得杰出運動生涯獎。面對本報記者的提問,馬龍用“追求”與“熱愛”形容自己的職業(yè)生涯——“我非常熱愛乒乓球,在其中學到了很多,同時自己始終對乒乓球事業(yè)保持執(zhí)著的追求,不斷激勵自己?!?/p>
馬龍是圈里出了名的自律與勤奮。9月底舉行的世界乒聯WTT中國大滿貫前,馬龍自己在周末加練,他說是因為不想輸得太難看,而結果是他一路過關斬將,最終在男單決賽中遺憾在決勝局的關鍵分階段負于小將林詩棟,拿到了男單亞軍。躋身八強后馬龍就說已經完成任務,要開始享受比賽,一直到打進決賽,馬龍多次說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”?!斑@場比賽我沒有失敗。20多歲的我夢想每一站比賽能以勝利者的姿態(tài)站到最后,這次能站上賽場就是成功,能夠打進決賽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想象。”決賽結束那一刻馬龍在場邊接受現場采訪時感慨道,“這次是奇妙之旅,自己可以帶著微笑離開場地。”
5歲開始練球的馬龍在2004年摘得世界青年錦標賽單打冠軍。同年的全國錦標賽中,他一路挑落名將闖入決賽,決賽上惜負王勵勤,而此時他才16歲。隨后他又在全運會上獲得銅牌,表現優(yōu)異的他漸漸進入教練員的培養(yǎng)名單,也逐漸躋身主力層。2006年,18歲的馬龍隨隊出征不萊梅世乒賽,并摘得團體冠軍,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的他此后成為國乒重點培養(yǎng)的對象。
然而馬龍的成長故事并沒有想象中一帆風順,也許這正是“天將降大任”前的考驗。頭頂世界冠軍光環(huán)的年輕的馬龍被寄予了厚望,他渴望拿到世界大賽的單項冠軍來證明自己。然而,2007年第一次出征世乒賽的他止步16強,接下來的2009年、2011年、2013年他都成功闖入四強,卻被擋在決賽之外,這樣的屢屢受挫是他始料未及的。重要轉折出現在2014年。當時國乒男隊主力“二王一馬”退役,男隊進入了“改朝換代”。當年年底的男乒世界杯上,馬龍決賽3比4不敵張繼科。這場慘痛失利甚至成為壓垮馬龍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,內心十分痛苦的馬龍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乒乓球。然而此時時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的劉國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后,建議馬龍換掉用了多年的反手膠皮。在26歲這一年更換“兵器”是件風險與挑戰(zhàn)并存的事情,不過這成就了第五次征戰(zhàn)世乒賽的馬龍在2015年蘇州世乒賽上斬獲男單冠軍,實現了心中多年的夙愿。那一年馬龍還拿下世界杯、國際乒聯總決賽男單冠軍,成為一年內連奪這三項桂冠的歷史第一人,就這樣2015年也被稱為“馬龍年”。2016年,馬龍拿到了里約奧運會男單和男團雙冠。
不過在2018年馬龍因傷暫離賽場。但在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上,他實現男單三連冠,并喊出了振奮人心的“我是中國制造!”。2019年他接受了手腕和膝關節(jié)手術。馬龍不喜歡說這個過程有多艱難,他總是輕描淡寫地用一句“我知道自己經歷了什么”來描述那段記憶。在回歸賽場的一年多里,馬龍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“冠軍荒”的寂寥滋味。一直到2020年年底的國際乒聯總決賽,他才再次體會到了站上最高領獎臺的暢快,也讓他成為史無前例的總決賽單打“六冠王”。
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,馬龍蟬聯了男單冠軍,成為首個成功衛(wèi)冕奧運會乒乓球男單冠軍、首個實現乒乓球男單“雙滿貫”的運動員。奪冠之后他再次形容說就像“做夢”一樣,甚至比之前在國際乒聯總決賽上奪冠還夢得更深。3年后的巴黎,第五次參加奧運會的馬龍與樊振東、王楚欽共同獲得男團冠軍,將個人第6枚奧運金牌收入囊中,成為中國隊獲得奧運會金牌最多的運動員。馬龍用“完美”形容巴黎奧運會之旅,“作為運動員,我的職業(yè)生涯算是完美的。”
馬龍如是詮釋對于乒乓球的熱愛:“這項運動陪伴了我30多年,非常有感情。乒乓球讓所有人能知道我,也帶給我很多尊重、榮譽、幫助,當然還給我很多刻骨銘心、記憶猶新的激動時刻,所以我沒辦法不喜歡。”
馬龍說WTT中國大滿貫可能會是自己的最后一場國際比賽,他也坦陳曾想過挺多次告別賽場的方式,但他也流露著對于乒乓球的熱愛與不舍。36歲生日這天,馬龍說:“熱愛沒有終點,希望在更多地方,聽到你們說:‘馬龍,再來一球!’”